回目录
当今中国科幻的“四大掌门”


作者:郑军

郑军著有大量科幻评论,已发表于众多专业科普类书刊。

  本文发表于《书与人》99、5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现在这代科幻迷的记忆里,郑文光、童恩正、金涛、肖建亨等名字已经恍如隔世。稍后领数年之风骚的姜云生、吴岩、何宏伟等人的作品也有如雾里看花。今天,一批崭新的名字构筑了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光辉。而这些作者中间,王晋康、绿杨、韩松、星河四位无疑最为耀目。他们不仅作品水平堪称典范,而且风格各异,恰好代表着科幻创作的四个基本方向。现一一推介如下。

  预言派“掌门人”:王晋康

  不了解科幻的人,常把科幻小说当成未卜先知的符咒谶语,索要其“兑现率”。其实,真正在对未来作出预言的科幻小说并不多,只是科幻门派中的一种。其代表远有凡尔纳,威尔斯的个别作品,近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等。当今中国科幻界,只有王晋康一位在这个领域进行着孤独的探索。
  王晋康于1948年出生于河南镇平。是河南南阳油田的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作协会员。由于出身问题,王晋康在早期生涯中迭遇挫折,一纸“此人不予重用”的密件紧箍咒般在他的档案里“相伴”多年。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兼之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又有扎实的纯文学创作基础,文笔老练,具备了成为优秀科幻作家的全部潜力。93年,王晋康发表了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一夺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自那以后,王晋康连续发表长、中、短篇科幻小说二十余种,五十余万字。多次获得银河奖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并在九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新科幻迷心目中享有幻坛至尊的地位。
  王晋康性格深沉,为人谦和。但谈吐不凡,属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俱佳者。记得在北京清华园举行的九八年银河奖颁奖大会上,王晋康以一个真正科幻小说家的风格进行了发言,奇妙的科幻构思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融合在一起。内中有一句,大意为:人类长寿基因肯定要在下个世纪被发现,在座的同学中如果有哪位受惠于此,有幸活到二十二世纪,不要忘了给我们这些九泉之下的老家伙发一封E-mail。此言一出,满堂掌声。
  下面向读者介绍他的长篇、短篇代表作各一。

  1长篇代表作《生死平衡》

  1977年,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病,世界卫生组织某官员来到索马里北部的一个村子,走访世界上最后一个天花病人。不料却得知,有三个不明身份的阿拉伯人取走了病人的病毒样本。
  2031年,中东地区局势骤然紧张。拥有世界上最后一块大油田的C国被告之,它的邻国L国将对其发动史为“新月行动”的入侵。美、俄、日、韩等国组织了联合舰队驶进海湾地区进行干预。但L国境内一直没有军事调动的迹象。
  C国实权掌握在首相肖卡德手里,他的儿子法赫米自动患有严重的过敏症,不得不生活在与世上隔绝的玻璃罩内。一位名叫皇浦林的年轻人中国医生来到C国旅游,资费耗尽。便开始寻找富裕病人赚取诊费。旅店老板将其介绍给首相夫人。皇浦林为他施用奇特的药剂,十五天后,法赫米果然走出玻璃罩,恢复正常人生活。不久,皇浦林爱上了法赫米的妹妹艾米娜。孰料自私刻薄的艾米娜要求皇浦林不饮不食,在窗外的石榴树旁呆上十天,才考虑他的请求。皇浦林又用那种药剂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处理,果然突破人体生理极限,以绝食绝饮的方式度过了十天。
  原来,几十年前,皇浦林的祖父皇浦右山创立了平衡医学学派。他认为,西方医学绕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直接与各种病原体作战。虽然可以暂时治愈一些病症,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却不断下降,各种病原体反而会不停变异,产生抗药性,使抗菌素药效大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治疗体系。皇浦右山用几十味中药配制成“人体潜能激活剂”。此药不能直接杀灭病菌,但可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潜力。帮助人体战胜各种疾病。由于皇浦右山的理论和实践与现代西医原则相悖。故他和他的后代一直被视为“江湖医生”。
  与此同时,L国在总统萨拉米,副总统阿齐兹的策划下,向C国发动了代号“新月行动”的细菌战。他们将几十年前秘密取得的天花病毒培养成毒性更大的变异体,并将其寄宿在野鸭体内。通过人工植入电极的方式使野鸭飞向C国,为掩人耳目,他们又借陨冰袭击C国为借口,制造了天花病毒来自外太空的烟幕。C国居民成批发病。世界各国纷纷组织医生援助C国,但他们只能用西医的疫苗法对付病毒,而L国则不断秘密投放新的病原体,使医生们的努力归于无效。
  同样身染重病的肖卡德首相派人从北京请回皇浦林,皇浦林用大批中药临制配制成人体潜能激活剂,挽救了大批C国人。他还从野鸭体内发现了L国发动细菌战的秘密。为逃避战争罪责,萨拉米只好抛出阿齐兹,以其擅自发动细菌战为由将其逮捕。中东局势暂告平息。大病不死的埃米娜也改掉了小姐脾气,与皇浦林生活在一起。
  七年后,久经变异的病原体在世界各国总爆发。现行医疗体系完全失灵,只有接受过全民劣性刺激的C国人因为曾被有效地激发了免疫潜力,抵制住了病魔的入侵。
  《生死平衡》讨论了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它分析了中医西基本理论的差异,对一味用外力治病的西方医学提出置疑。《生死平衡》中还有大量阿拉伯民俗的描写。大大开阔了读者的眼界。需要说明的是,阅读这部作品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基础,否则,很容易将“平衡医学学说”与眼下风行的一些“伪气功”理论混为一体。进而以为《生死平衡》在为此类邪说张目。其实两者虽表面相似,骨子里仍如南辕北辙。
  《生死平衡》的人物刻划非常成功。主人公皇浦林一反科幻小说中童话英雄的模式。他其貌不扬,狂放不羁、且花天酒地。但在人祸降临之际,仍然充分展示了医生的职业道德。此外如萨拉米的疯狂阴险。皇浦右山的愤世嫉俗,埃米娜私自高傲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一向重事理叙述,轻人物刻划的科幻小说中独树一帜。

  2短篇代表作《失去它的日子》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理论,在宇宙形成的最早期()秒里,经历了一段加速膨胀。到()秒即告结束,变成减速膨胀。两个阶级过度时形成了一组孤立波,并一直处于宇宙膨胀的边缘,一旦宇宙膨胀停止并转为收缩,该波束就会从时空边界上反射回来。扫过宇宙内部。由于所到之处任何物体都发生同步胀缩,所有仪器均无法记录下这组波峰。这个宏伟的宇宙规律构成了这篇小说的背景。
  故事是通过一位普通老人的日记讲述的。他的大儿子逸壮天生弱智,二儿子逸飞则聪颖过人,年纪轻轻就成为物理学家。一天,所有的人都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但没有任何仪器显示这种震动。以后,每隔22小时55分,这种震撼就会周期性地降临。连续震撼使正常人的智力逐渐下降,而弱智人则不受影响,人们逐渐忘记了科学技术成果,社会组织趋于解体。逸飞推断出事件的真相,但无力回天,只好在城市供应系统崩溃后,带家人逃进一个山中熔洞避难,后来,所有的震波都已掠过太阳系,人类的智力又逐渐恢复。但他们仍要从一片废墟中重新开始文明进程。
  该作品在使人了解一些宇宙学基本常识外,也使人感受到自身在宇宙中的渺小位置。作品在不长的篇幅中全方位地描述这样一场灾难,给人以相当的震撼感。由于作品不再象以往科幻小说那样以科学家为主人公,而是通过普通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给人以亲切感,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也因此通俗易懂。

  艺术派掌门人:韩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各国一批科幻小说家不满其前辈专注于太空探险、星际战争、奇妙发明等题材,于人性和艺术开掘不够的弊病,主张大力提高科幻作品的文学品味。遂于江湖上扯起旗号,名曰“新浪潮”,开科幻之新风。当代中国科幻作家中与“新浪潮”流派创作风格最为接近的,便是北京的韩松。
  韩松本是重庆人,到北京求学而有大成。先为文学学士,后为法学硕士。现为新华社记者。韩松参与撰写的非科幻作品《妖魔化中国的背后》风靡一时,“妖魔化”一词已成公共词汇。八十年代末,韩松以《宇宙墓碑》一作敲开科幻文坛之门,一举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大奖。韩松是中国科幻圈里少有的文学专业人士,对科幻创作进行艺术升华的重任也非其莫属。而韩松本人也确实在这方面进行过认真的探索。
  韩松性格谦和内敛,不大参加社交活动。我与他只见过一面。观其体貌举止、颇似日人。且人与文相类,如深井一般,表面波澜不惊,但内涵深不可测。
  《宇宙墓碑》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基本上没有情节,讲的是数万年后,人类足迹已踏遍银瀚。考古学家们开始探索外星宇航探险初期的筑墓风俗。当时,太空航行风险迭出,牺牲颇多。为使宇航员的探索精神长存于天地,宇航局专有营建墓碑的机构。他们自地球运去巨大的预制件,在宇航员牺牲处,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设计出宏伟且和谐的墓碑。此风俗延续数千年,忽一日,宇宙中所有的人类墓碑一齐消失,仿佛沉睡的宇宙偶尔苏醒,提示人类要与自己合而为一。
  小说的上半部分由考古学家叙述,下半部分是一封“最后一个墓碑营造者”的遗书。整篇小说气势宏大,关于多处宇宙墓碑的外形描写堪称科幻美学中的典范。
  与《宇宙墓碑》类似,《灿烂文化》也是一篇“文化科幻小说”。该作品讲的也是宇宙征服大背景下的故事。人类在数万年间文明几落几起,遂与早年远征外太空的前辈失去联系。宇航员的诸多努力成了传说。据称在某个行星上曾经出现过叫作“灿烂文化”的地球殖民文明。好事者自发组成考察队,到该星考察。结果不但未发现“灿烂文化”,反到迭遇风险。幸存的人们终于找到“灿烂文化”的遗迹,却发现上面留有自述,讲无数年以前,一批寻找“灿烂文化”的人来此,无法安全返航,遂扎根下来,终于在千难万险中开辟出真正的“灿烂文化”
  韩松此类作品大多类似巨著的提纲,由于种种限制,作者无法将这些提纲发挥成大作,甚为可惜。
  不少科幻界人士总想将卡夫卡的牌位列于科幻先驱之灵堂。不知韩松有无此观点。但韩松无疑是大陆科幻作家中最有卡夫卡风格的作者。笔者对深奥之现代派文学理解不深,对卡夫卡作品的特点大致只有如下印象:“白日撞鬼,见怪不怪”。韩松的某些作品就是这种“白日见鬼”的荒诞写法。
  《末班地铁》讲的是一个混到快退休的小职员,终日在家庭和单位的两点一线中往返。途中的地铁站是他唯一可以有所遐思的地方。一日他乘末班地铁返家。忽然发现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人都昏迷过去。主人公逃出车厢,但走不出上锁的车站大门。回头看到一些小矮人自地铁隧道深处走来,将乘客一一放入大玻璃瓶带走。主人公幸免于祸。不料第二天此事无任何人提及此事。地铁站,新闻媒介均不知此事发生。此事遂成一荒诞回忆留在主人公心上。最后,主人公竟不知何故死在一个大玻璃瓶中,且火化后一点骨灰都没有找到。此类作品还有《三峡之旅》,《逃出忧山》等多篇。
  韩松的作品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重感受而轻情节,每篇作品需读之再三,妙处方显。是为文化人写的科幻小说,较难流传,影响面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体会到韩松科幻小说的艺术价值。

  通俗娱乐派掌门人:星河

  四大掌门中唯星河属江湖出身,后被“招安”到北京作协。因此性格上颇有江湖特色:乐观、热心、孩气、大大咧咧。任何人都可以拿他开玩笑而不怕将其惹恼。记得在天津大学科幻协会成立大会上,会员们以“奇想”为形式进行想象力游戏。忽遇一题:碰到外星生命当如何处置。科幻迷说,想把它当成宠物饲养。并要命名为“星河”。不知下座的星河先生是否介意。星河闻言,立呈受宠若惊之状。当然,修成此等心性,非尝过人生百草不可。
  星河,本名郭巍,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会员。1967年出生。自1992年开始从事科幻创作。创作有《气态雪》、《握别在左拳还原之前》、《朝圣》、《决斗在网络》等短篇科幻小说和《网络游戏联军》、《海底记忆》、《月海基地》、《异域追踪》等长篇科幻作品。总计发表作品达一百万字,是国内目前最高产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获“冰心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等文学奖项。星河的科幻小说以情节取胜,深入浅出,知识丰富,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且其语言中受王朔影响较大,京味调侃的风格明显。(或者相反,北京青年作家都爱调侃,王朔只是他们中侃得最成功的一个。)
  近日星河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分得一亩三分地,开辟一栏目曰“科幻世界”,得享自耕自食之乐。

  长篇代表作:《残缺的磁痕》

  《残缺的磁痕》是星河最近创作的长篇科幻作品,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星河本人将这部作品视为能体现他的水平的代表作。内容如下:
  主人公“我”是主修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甚用功,好“抬扛”。为了勤工俭学,“我”参加了一场付酬的心理测验。结果证明“我”不仅智商极高,而且具有超人的记忆力。于是,“我”被一个少校军官请到位于山区的秘密基地协助进行一项为期半年的科学研究。少校为“我”顺利地办了临时修学手续。在基地里,“我”受到很好的招待和严密的监控。平时要做的事就是从成百上千的照片中辨别出一些中老年人的相貌。
  慢慢地,我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怀疑,因为这与通常的科学研究程序并不一样。于是我便在基地里多方寻找答案。最后还是少校为了争取我的合作,将真相告诉了我。原来,在过去的亿万年间,地球磁场发生了多次南北大转换,每次大的转换都会使大量生物遭受灭种之灾。不远的将来,地球磁场又将发生变迁,人类在这场灾难中虽不至死,但会昏睡过去,然后失去大部分记忆,导致文明的灾难。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官方布置了一项计划,找到一名记忆力超常的人,记住一些卓越科学家的相貌,在大灾难发生后,将他们唤醒并转移到太空城中,利用他们残存的记忆来恢复文明。由于体质异常而不怕磁极变化的少校则负责在磁极倒转后唤醒“我”。由于凭借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报磁极转换的具体时间,为避免引发社会动荡,官方不得不事先对外隐瞒这一计划。
  由于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我”变得认真负责,放弃了平素喜好的各种娱乐,改变了懒散的习惯,专心至志记忆相片。不久,地磁极的变化终于发生,“我”被少校唤醒后,与他一起奔赴各地寻找那些科学家,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将四百名科学家找到,将他们送入航天飞机,而“我”则自己牺牲,将进入太空城的机会让给了女友。
  地磁大变动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牵涉到许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肯定这种变化是否真的存在,也未能确定它给生物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书因此具有明显的预言和警世性质,与《天地大冲撞》等科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残缺的磁痕》将大量地学知识穿插在故事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使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上了一堂地学课。根据情节需要,书中还介绍大量心理学知识,对渴望了解自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也十分“解渴”。不仅如此,书中还有许多很有教益的情节,如主人公本是个好玩乐,缺乏进取心的学生,但当人类可能面临重大灾难的时候,眼前的危机使得他突然成熟起来,变得富有责任感。又比如,在选择救援科学家的对象时,主持者专门挑选了那些真正热心于钻研和探索的科学探索者,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心与感情去探索科学,这样他们在灾变后可以保存更多的记忆。而那些仅把从事科学研究当成谋生手段的人,则未被列入援救名单。这些情节对帮助青少年朋友树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科学态度也非常有帮助。

  中篇代表作《决斗在网络》

  主人公“我”是学校里头一批领略因特网魅力的人。我在计算机上私设信箱,平时爱游走于各个信箱之间。试图通过猜测人们的信箱密码,进入别人的私人领地。日久终于成功。我侵入了一个以QIANGE命名的私人信箱,看到了一个明显是女孩子写就的日记。几进几出之后,我对QIANGE产生情愫。不料另有一人闯入我的信箱,称其也是QIANGE的追求者。双方开始在电脑上较量。最后达成一个决斗协议:两人联机,同时打对方提供的电子游戏,而游戏过程只能在对方的屏幕上显示。我越打越难“过关”,遂带上名为CH桥的虚拟现实系统,令意识进入网络探看对方虚实。结果发现对方竟是一个女孩儿。原来,我将QIANGE理解为“钱歌”,对方将其理解为“齐安格”,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姓“强”的男孩儿和一个姓“鄂”的女孩儿共用的信箱。
  《决斗在网络》不甚复杂,但意义非同小可。该作品写于一九九五年。当时因特网乍入中土,还是少数人的侈奢品。《决斗在网络》和《末日之门》等都是最早的网络题材小说。目前该派小说已日渐从科幻小说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体,以反映网上生活的独特社会现实和价值观为特点。近一两年竟自网上而出入报刊杂志乃至电影银幕,隐隐成一新潮。而网络小说迷们大多了解这篇网络小说的先驱。

  科普派掌门人绿杨

  绿杨,本名李钜康,现在安徽贵池从事医生工作,兼职科幻创作,为上海科普协会天文组会员。绿杨出道较早。八零年便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之后细水长流,每年一两篇不间断至今。早期处在郑文光等大家的光辉下。九十年代后,影响日益突出。终于以《鲁文基系列》树立本身特色,成为受到当今读者假追捧的科幻作者。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由于相距遥远,我与绿杨从未谋面。仅见过他的照片,一望而知是我的上海老乡。绿杨为人热情,记得我刚到《科幻世界》,与绿杨第一次接触,就是通过电话向他约稿,为拟议中的科幻创作培训班准备资料。十数天后,果然有一份数千字的创作经验谈寄来。后来我们一直通信,他且以前辈的经验帮助我解决创作和个人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科幻源自科普创作,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同科普作品混为一谈。日后科幻作者为突出本身特点,不仅在理论上批驳科普本位论,且在实践上注意与科普作品划出一定界限。其实用科幻作品来宣传科学,这种观点本身并无错误。且极具现实意义。只是以前被以偏概全,并被简单化地理解为“用故事送服科学知识”的写法。如今只有绿杨一位坚持科普式科幻的写法。绿杨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故作品逻辑周密,知识基础扎实。且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是此类科幻中的典范。
  《鲁文基系列短篇科幻》是绿杨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公鲁文基是一个年迈且怪僻的老科学家,助手梅丽则是一个年轻女子。鲁文基故事充满了神秘事件、科学探险、机智破案等故事。由于两个主要人物非老即弱,在面对种种危险时,他们只有靠科学智慧来解决问题。无法以“绝顶武功”解决问题绿杨把“知识就是力量”这一传统格言巧妙地变成故事情节展现给大家。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鲁文基的故事。

  《博物馆里的较量》

  考古学家帕克森和妻子无意中得知了黑社会分子的一项阴谋。黑社会分子于是绑架了帕克森。为了吸引帕克森的夫人,黑社会分子用药品阻断了帕克森大脑皮层与下丘脑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任人摆布的植物人。并将其化妆后,放进一家机器人展览馆。这里有许多机器人被化妆成真人的外表与游客来往。帕克森夫人找到鲁文基教授,请他帮助从一大群机器人中寻找失踪的丈夫。鲁文基根据帕克森曾在新疆库车库木土拉千佛洞进行过多年研究的线索,用古老的龟兹(qiuci)语言唤醒了帕克森的意识,终于帮助他脱离了危险。

  《失落的影子》

  根据鲁文基教授的计算,宇宙中所有的星体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引力透镜,光线通过透镜中心时,由于折射作用,比其它处的光线慢一段时间,这样,从这个透镜中心就能够看到很久以前产生,目前已不存在的天文现象。某年5月12日,这个透镜中心将扫过地球北纬11度30分的地面。鲁文基教授寻遍全球,终于在地处该纬度的比基尼岛上找到了隐居的天文学家伍德,利用他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通过宇宙引力透镜亲眼目睹了宇宙大爆炸时天地初创的的宏伟景观。

  《天演》

  专门研究天体生命现象的汉密尔顿博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该行星的寿命长达八十亿年,超过了太阳系的寿命。为了求证这颗行星上有没有生命,汉密尔顿找到了鲁文基教授,请他一同考察。在小行星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对称的金字塔形物体。鲁文基经过推导,认为这就是智慧生命,便用数字“6”与之沟通,终于建立联系。智慧生命告诉大家,宇宙中生命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高能耗低效率的机械运动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的智能运动方式演化。后来,考察队的一名成员感染上了小行星上能自我繁殖的活体酒精,危在旦夕。鲁文基又用数字“1、2、123”的排列再次唤醒智慧生命,请他讲出了救治方法。在该作品中,两组数字在数学上的奥秘成为解谜的关键,使人大开眼界。
  大凡文人,都反感别人将自己列入某某派别。在此文章结束之即,特向上述四位告罪。如此写法,仅为让读者记忆深刻耳。

(完)

  郑军本人提供,科幻桃花源友情推出。
  http://flying01.yeah.net
  http://flying03.yeah.net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