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三章 其它类型科幻艺术



第一节 科幻美术

  从广义上说,以太空世界为题材的美术都可视为太空美术。它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其表现范围也丰富多彩。神秘宇宙,浩瀚星空,自古以来就是神话和诗歌的发源地,它包含了一切物质世界,是自然美中最高境界的代表。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用诗歌来赞美,用神话来述说,或用绘画雕塑来体现无限而和谐的宇宙是一个永恒的艺术主题。我国汉代就有大量关于星空的较成熟的美术作品出现,主要集中在汉画像石,画像砖。如:羲和捧日、嫦娥奔月、北斗帝车、牛郎织女等等。当然,这些太空绘画都是与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神话伴随着它逐渐发展起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和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部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翻开现代天文学词典,几乎每一个星座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然而,神话只是属于幼年人类的思考。1609年,伽利略第一个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从而结束了人们用肉眼观星的历史。不久,人类美术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虽然从科学的角度上看,伽利略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面的平原,环形山脉清晰可见,而玉兔和蟾蜍却不见了。美丽的神话破灭了,美丽的星空却还是那样美丽。人们开始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迷人的星空。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相继使用,人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天象。在1839年摄影术诞生前的二百多年里,天文学家们一直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所见的天象景观,经科学为主导的太空美术开始诞生在天文学家们的笔下。
  如果说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们将征服大自然的希望寄托在神话故事中,并吸取改造自然的动力的话。那么在今天,人们拥有了“科技”这一种神奇力量之后,便把希望和无穷的想像力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这就是新的神话──科学幻想。现代天文学把自然美的范围扩大到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那无边宇宙深处的壮丽世界,新的审美要求使得美术与天文学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美术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太空美术。由于太空美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天文学的空间探测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宇宙天体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改造和征服太空世界的艺术。从而被誉为是科学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这也是其它任何一门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
  早期的太空美术作品还只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天文学图书和太空科幻小说中,1937年,法国出版了一个印刷精美的大型画册《在别的星球上》,作者是法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美术画家吕都。书中有一百多幅太空美术作品,很多是彩色的,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太空美术方面的专著,可谓太空美术的一个里程碑,对后来太空美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先导作用。他的作品忠实于天文观测,如对月面的描绘,与后来的登月宇航员所见大致相同。
  1944年,美国的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在《生活》画报上发表了他的太空美术处女作:“土星世界”组画,从而揭开了现代太空美术的序幕。在他之前的太空美术作品还比较粗糙,大多属于图解性质,显得十分幼稚。邦艾斯泰将太空美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从而为太空美术成为独立的绘画领域奠定了基础。邦艾斯泰曾从事建筑设计多年,他的太空美术受到吕都的影响,力求表现科学的真实性。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朴实、厚重、深沉宏大,具有古典主义的风格。他曾与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科幻大师克拉克及许多天文学家共同完成了多部书籍,画册。其作品征服了整个世界。他的作品影响教育了不只一代人,当代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太空画家就是通过他的作品影响而走上了专业道路。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太空热的兴起把太空美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航天大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太空美术家。除前面介绍的以外还有:美国的魏未、米勒、哈特曼、英国的哈代、前苏联的索可洛夫、列昂诺夫。其中列昂诺夫本人就是一位宇航员。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他的太空美术作品有许多就是太空风光的写生。
  1978年,美国出版了由太空画家米勒编著的《太空美术》画册。书中收录了近百年来各国几十位画家创作的太空美术作品,精彩纷呈。此画册是第一部将太空美术作为独立画种而编辑的美术作品集,也是第一本以“太空美术”一词为名称的大型画册。
  继邦艾斯泰之后,美国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太空美术大师麦考尔。他是美国宇航局的专职画家,他的作品内容主要以人类征服和开拓太空世界而闻名于世。其画风与邦艾斯泰完全不同,作品不拘泥于细节,用笔大刀阔斧,一往无前,画面气势恢弘,场景宏大。观赏他的画总能给人以振奋之感。他曾多次为科幻电影设计宇宙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希德·米德是另一位杰出的科幻美术大师。他不是专一的太空美术家,他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大到星际开发,小到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包。自1968年科幻电影《2001年的宇宙旅行》放映以后,他和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出类拨萃的机械设计师,曾为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担任产品形象设计顾问。通过欣赏其作品可以发现,他对未来世界的人类活动有着极为深邃的洞察力和想像能力,并且善于将头脑中的科幻概念利用绘画艺术视觉化,使其通俗易懂。由于精通机械设计,他在科幻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未来机械,对工业界,汽车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的画非常的写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70-80年代,日本一位画家的太空美术作品风靡世界,他就是被称为日本的邦艾斯泰的太空画家岩崎贺都彰。他从小就受到邦艾斯泰作品的影响,对天文和绘画的追求极为刻苦,自己磨制了数十架天文望远镜,光是镜面就有六十多枚,他的口径达42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在日本天文爱好者自制的望远镜中是很有名的,他还在家中建立了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天文台。在绘画方面,他的喷绘太空作品震惊日本画坛,其画面细致精密,一丝不苟。他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天体探测成果进行精确描绘,作品追求尽善尽美,将太空世界尽可能地理想化。色彩艳丽、华美,使寂静的太空一片灿烂如诗,极具浪漫主义风格。他出版过多部画册。1981年他的国际合作巨型太空美术画集《宇宙美景》在美国出版,同年日文本也在日本出版。此画册由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撰写文字说明,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卡尔·萨根作序。其版本之豪华,印刷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太空美术画集中是空前的。
  90年代,日本又出现了一位太空美术新星,年轻的太空美术画家沼泽茂美。他与岩崎贺都彰一样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运用喷笔绘画,画面十分精细。但是画风又与岩崎不同,可以说是用当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武装起来的新一代太空画家。他的作品时代感极强,常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描绘星球世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对未来飞行器、空间站、飞船内部控制舱室的设计达到极高的水平。沼泽茂美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太空美术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天体摄影家,他的天体摄影作品取材广泛,与他的绘画一样精致迷人。1994年,他的作品专集《宇宙图册》问世,收入了近400幅画作品,上百幅摄影作品,以及大量天文台和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精美天体图片。是一本观赏性很强的画册。自1995年开始,我国的《奥秘》、《飞碟探索》两家杂志从此画册中节选出许多优秀作品转载发表,至今未断。近日,美国著名的天文学杂志《天空和望远镜》还专门对他做了介绍。
  太空美术作为科幻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其作品既反映太空时代的科学成就,又反映人类对自身现在及将来进入太空世界的各种思考,并且加以深刻的揭示。太空美术是人类探索和征服太空的史诗和组画。美国太空画家哈特曼自豪地写道:“在科学技术的力量到达之前,我们已经到达了那些星球世界。”我国太空美术的奠基人士之一──李元先生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征服太空的美术”。
  在太空美术中,有一个独特的分支题材对太空美术的影响较大,这就是太空幻想美术。太空幻想美术是以太空为题材,进行纯幻想描写的美术。其本身没有科学内涵,作者只是借助太空世界来表达其它方面的寓意。如一些以太空为背景的广告、宣传画,以及纯粹表现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象征性等等,这些又可看做是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太空美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表现精神的无序与跳越,它可以抛开一切理性的束缚,尽情表达作者的各种情感、思想,而科学幻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是有序的、逻辑的。两者虽有很大不同但相互之间的启示,借鉴作用还是十分紧密的。
  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反映时代脉搏。今天,人类文明已进入前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纵览当代中国画坛所反映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仍有很大差距,无论绘画展览或是画册内容,那些古树古庙,陶瓷器皿,茅屋农舍等等充斥满眼,一片田园牧歌,作者们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农业文化留恋不已。这些不能不说我们很多作者头脑中的时代观念还极为滞后,即使一些较前卫的美术或先锋美术之类,也只是停留在对工业社会,机器时代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现代科幻美术早已进入信息社会、太空时代。画家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与科技密切联系的各种状况进行了许多精细的描绘与反映。这些并不是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暇想,而是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的未来探索。那些科幻绘画中所描绘的未来机械、未来交通工具、未来建筑、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对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参考作用。
  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现代化的步伐,我们的美术工作者、美术设计人员应多接触科幻美术,多了解科幻美术,甚至多参考与科幻美术相关的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反映现实,甚至超越现实,使我们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更加富于时代感、未来感,而不是总跟在外国产品的后面,这样才能更具有竞争力,使产品具有更大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出“知识是财富,想像力是更大的财富。”这句名言。同时,这也是提高自身科技素养、提高想像力、设计能力的有效方式。
  人类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太空美术必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人类科学与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一环。由此我想:在更遥远的未来,在月球或土卫六等其它星球世界中生活并成长起来的小画家们,他们的第一幅风景写生作品一定是太空美术!
  (本节由喻京川先生撰写)

第二节 科幻音乐

  音乐的太空时代始于霍尔斯特。1918年,他的《行星》组曲上演的时候让听众大吃一惊,很难相信这么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会出自一个英国作曲家之手。
  霍尔斯特身处新旧时代的交汇处。音乐中保留了晚期浪漫派的庞大和幽远,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独有的神秘感和紧张度。更主要的是进入1900年以后,科学的飞速发展整个地影响了作曲家的宇宙观。全曲的七个乐章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七大行星(地球未包括,冥王星则尚未发现),作曲家不再拘泥于行星古代神话中相同名字的神,全曲要表达的是在众行星间作宇宙漫游而不是宗教崇拜。生动的音乐形象、优美的意境、浅显的音乐语言使这部作品成了管弦乐曲的精典曲目之一,并影响了后来的《星球大战》、《异形》等电影配乐。
  与此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你若看过《2001年太空漫游》,当然很清楚地记得片头:日光划破黑暗的宇宙,随之而来是由远及近的隆隆鼓声。这部交响诗正是表现人类在对自身的思考中不断进步。配合影片的背景,更让人顿生无数暇想,但觉时空无穷。影片摄于1968年,不久,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跨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科幻电影从七十年代起广受欢迎,电影配乐也随之崛起。太空音乐的黄金时代来临了。尽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太空中其实是寂静无声的。但在欣赏电影时,谁又会对太空中的爆炸、射击、音乐声感到奇怪呢?以约翰.威廉士为首的好莱坞作曲家创作出众多宏伟、感人的太空音乐来烘托影片所极力要传达给观众的那种神秘的、虚无飘渺的气氛。像《星球大战》系列,《超人》系列、《星际旅行》系列等。约翰.威廉士更一人囊括七项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
  不过,正如好莱坞众多的科幻电影(比如《星球大战》)极尽辉煌的本事,而骨子里仍然平俗一样,科幻电影的配乐总不外乎堂皇威武,
  单有进行曲的味道,只能给人一种表象化的宇宙图景。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日本的合成音乐开始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表现心中的宇宙。合成器的音色冰冷、单纯,似乎更合乎太空静寂的环境。日本音乐使乐曲显得博大而又富有人情味。比如喜多郎就作过一首《银河》,但觉半梦半醒间飘在众星中,绝对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近几年,录音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为太空音乐带来新的天地。美国TELARE公司不但在音乐中加入诸如恐龙的脚步声之类的音效,还在90年开发出环绕立体声技术。听TELARE公司新近出品的唱片,真有身入其境之感,好象坐在《企业号》中一样。其中一张《星际旅行》就以优美的音乐和效果入选上海1997年十大名盘。
  太空音乐几乎各唱片公司都有结集出版。买上两三张唱片就可以听到大部分名作,每部电影也会伴有原声音乐同步发行。迷友大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经济条件选择。在太空音乐声中读SF,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本节由谢积灏先生撰写)

第三节 科幻诗歌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诗是一种全新的,但涉及面却相对狭窄的表达方式。诗已是曲高和寡,再穿上一件“科幻”的紧身衣,不要说写,就是能够读到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但随着科幻艺术的逐步繁荣,科幻诗还是默默地生存下来。国内影响力极大的诗歌刊物──《诗刊》便设立了科学诗园地,里面的作品虽然算不上完整的科幻诗,作品也相对幼稚,但至少这样的栏目还是出现并保留下来了。
  台湾诗人陈克华专志于科幻诗的创作。且看他的一段作品:
  红岩的山巅有倾颓的城地散置精灵于丛林间出没,莲花开在泥淖
  就此绝望战退了逐渐没落的智慧──
  是巨大肉足兽与嗜血草横行的年代的宣布
  所有希望和快乐皆要学习冬眠
  诗中对未来的描写可以说近乎恐怖了,时下一些科幻加恐怖小说比比皆是,但只有以诗的独特视角表达出来,其中惊心动魄的壮观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韵味绝不是一般小说可与之比拟的。
  诗人的成功在于他的重点始终在于“诗”,而“科幻”是准确表达其中意义的一种背景或表现手法。当形式准确无误地为内容服务时,反而使形式由于自然、不着痕迹,而更加完美,再不会成为桎梏体裁的“紧身衣”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完全是诗人自己的手法,倘若叫一些田园诗人或抒情诗人硬拉上科幻,恐怕不仅生硬,简直就可怕了。
  科学与诗情画意原本是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极端,两者的弥合如果不是出于自然的写作思路,恐怕很难写好,因此科幻诗的局限性相对其它科幻艺术形式要大得多。也许它始终不能发育完善,但至少它给人们提供一个视角:诗原来可以这样写,科幻意念原来可以这样表达。
  (本节由张卓小姐撰写)

第四节 服装艺术中的科幻

  处于世纪末的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想象已通过科幻影片展示在大家面前。早在八十年代,影片《超人》就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形象,现在看来超人那红蓝相间的紧身衣似乎土气得可笑,但在当时体现了人们心目中科幻人物衣着的一种程式。超人也仅是一个表面与人无异而具有特异功能的形象。而后在影片《蝙蝠侠》中猫女通过闪亮的黑色塑料紧身衣与眼罩、手套(形似猫爪)更为夸张地塑造了介于人兽之间的形象。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科学更离奇的幻想,也与当时服装的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接着在形形色色的科幻影片中,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未来环境,更多地关注太空的信息以及外星人的幻想,用透明塑料胶做成连衣裤,或是铁质盔甲的外套等,各种新奇的形象通过高科技的塑造并加入电脑制作,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是有了这些影片,或者说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人们处于跨世纪的交替中,充满对未来的好奇、茫然甚至恐惧。在服装演变的潮流中未来主义的,风格日趋明显。1996年发布的“星际纵横”(香港贸发局)主题色彩是褪了色的光泽,冷冷的金属色泽,白色、浅灰、天蓝、银粉色及水银色。在面料上采用轻工的光面布料,电脑花样的图案,凹凸织物与泡泡皱布,充分代表了纺织工业近三十年来的不断创新。加工的效果使布面显得光滑整洁,与天然布料的感觉截然不同。在外型、款式上强调的是玲珑浮凸的曲线,肩膀的外形可以是自然或是加宽的,令人不禁想起皮尔·卡丹早在六十年代具有浓厚太空味道的摩登设计。这类服装不仅力求表现高科技,同时也是高科技的一种体现:透明塑胶手饰,透明款式的太阳镜,尼龙袋子,易洁的涂层滑雪长靴,各种形状夸张的配件一应俱全。在发型上也别出新裁,各种色彩的染发,银灰色或金色等等,甚至用染发膏直接把短发抹成一缕一缕,挺直地向上竖立。在影片《第五元素》中的女外星人,正是用鲜艳的桔红色发型打破了科幻世界中一向冷冰冰的气息,为未来主义诠释了一种新的含义。
  科幻影片与时装潮流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人造卫星不单带来了现场直播,更引发人类对漫游银河星际的幻想,这种幻想更促进了服装未来主义风格的发展。希望人们身处一片透着寒气的冰冷色调中,但是心中却不失人世温情。
  (本节由陶音撰写)第五节科幻题材电子游戏从1982年任天堂推出8位家用游戏机以来,电子游戏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8位到16位,再到32位,64位,最近SEGA(世嘉公司)又推出了说不完道不尽的Dreamcast,光碟机(暂定名梦工厂)。但游戏主机再好,没有软件,即游戏内容的支持,主机也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科幻电子游戏明显是科幻与游戏的结合体,其实大多数电脑游戏与家用游戏都是科幻游戏。最早的科幻游戏恐怕要数《魂斗罗》和《超级玛利奥兄弟》(采蘑菇)了。其次则是《忍者神龟》。作为最早出现在广大游戏迷面前的《魂斗罗》,和《超级玛利奥兄弟》,想必大家还记得当年玩《魂斗罗》时为了通关而调出三十人模式,拿着霰弹枪到处乱跑,和玩《超级玛利奥兄弟》时为了救公主而拼命狂采蘑菇的情景。那时,能翻一次版,可以让人高兴三天。
  现在的游戏已经从游戏机转移到电脑上了,种类多得不胜枚举,画面越来越精细,游戏的种类也逐渐发展出ACT(动作类)、SLG(模拟仿真类)、RPG(角色扮演类)、A·RPG(动作角色扮演类)、S·RPG(模拟角色扮演类)、FTG(格斗类)、S·FTG(模拟格斗类)、STG(射击类)、SPG(运动类)、RAG(赛车类)、AVG(冒险类)、PUZ(益智类)、TAB(桌上类)、ETG(其他类)。在PC机上,还有即时战略类,3D实时演算类、策略类等等。其中即时战略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这部分中绝大多数游戏都是科幻游戏。如DOOM系列、生化危机系列、幽浮系列(UFO)、绝地风暴……
  最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同时也是长盛不衰的科幻游戏,可能要数WestWood出品的《命令与征服》与《红色警戒》系列了。另有一款“准科幻”游戏《沙丘》系列。这是根据赫伯特的大作《沙丘》开发的。而在近期上市的《沙丘2000》则更是科幻类游戏的经典巨作,其中不仅有了扑翼飞机,香料采集车,而且游戏者与其他阵营对战时,还会有沙虫在战场四周出没,吞食部队。当然作战也更为艰苦。
  另一款最新的科幻即时战略游戏就是Blizzard出品的STARCRAFT(星际争霸),想来大家在见到本文时可能已把星际争霸三大种族都通关数回了。另外,Blizzard还为〈星际争霸〉在INTERNET上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连机作战网址Battle.Net,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规则,以防止作弊,这下好了,快连上该网址一试身手吧,看看你在全世界排名第几。什么?第XXX,那可太……菜了!
  喜爱儒勒·凡尔纳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他的一部大师级作品〈神秘岛〉。而ENIX
  公司则推出了一款容量为5CD的同名冒险解谜类游戏。尽管这款游戏已是第二代了,而且与凡尔纳的〈神秘岛〉扯不上半点关系,但仍是值得一玩的游戏。亦真亦幻的世界与匪夷所思的谜题可是会让许多玩家头大哟。因为你得懂日语。〈生化危机2〉也是目前人气度极高的3D实时演算冒险游戏。在SONY主机(PS)容量为2CD。游戏中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想必使玩过的朋友在大白天都会觉得紧张。
  国内开发商对科幻题材的游戏不甚重视,勉强能算上科幻游戏的,可能要数刚出的《铁甲风暴》了。之所以说勉强,是因为它模仿的成份太多,不过靠对机甲的不同组装来实现不同的攻击能力,这倒是一个新观念。国内的游戏公司似乎专注于历史、武侠题材的游戏。也许应该请智冠、大宇等公司的开发人员多读读《科幻世界》了。

                  (本文由胡旭阳先生撰写,有删节。)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